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 教师教学 > 教师范文

法治实践教育【通用5篇】-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发布时间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法治实践教育》,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法治实践教育 篇一

关键词:法治教育;高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实践环节

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马加爵案、付成励案、药家鑫案等,对大学生行为习惯与法治素养的担忧较之于其给社会造成的实际损失更值得反思。目前,大学生不能较好践行法治素质要求的现象与高校法治教育实践效果不够理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成功地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既是加速法制化进程不可或缺的精英层、中坚、骨干力量打造的需要,同时也成就了一支通过多种途径、运用不同形式对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重要力量[1]。关注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法治教育是指通过相关法学类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化与系统化法治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以不断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活动。高校法治教育主要依赖于相关法学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延展性法律实践活动,也包括校园系统的多维度功能拓展。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够匹配、教学模式实践性不足以及教学手段运用简单化等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不相匹配,缺乏科学性

高校法治教育在具体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可谓贫乏,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零散的法学类课程,而其他工程类专业基本没有开设法学类课程。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践效果能否发生实质性改观需要依托相关法学类课程的开设,现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缺乏科学性论证。现实中一个极为普遍现象是,全国各高校进行法治教育的课程教材基本与法学专业学生使用的一样。此外,由于从事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师主要是法学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用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具体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法治教育需要科学规划并应当积极探寻适合普通大学生法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编写大学生熟悉且与专业相关的教材。

2.教学模式过于依赖理论宣讲,实践性严重不足

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选择较为简单固定,主要是相关法学类课程的理论讲授,实践性环节重视不够。从教育方法上看,当前大学法治教育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灌输性教学模式。在这个教育模式中,老师主要采取法律规范式教学,教导学生如何遵纪守法,师生并没有处在相同的法律主体的位置,两者的互动较少[2]。青年大学生群体随着时代的变化,其认知结构和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时代对他们的影响,社会上司法热点案件经由相关专家和媒体多维度的解读使得他们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学模式对实践环节的忽视自然不易达致教学目标的实现。现实中有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是,在高校的一般性法律知识竞赛中,大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普遍较好,但是,在相关具体案件的实践性趋向把握上则普遍较差。对有关高校从2008―2012年的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的成绩统计中发现,每年的平均成绩是87.87,5年的平均成绩为85.76;另外,对相关热点案件司法处理判断选择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76.52%的大学生判断案件法律适用趋向出现错误。造成这种鲜明对比的现象,其主要是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实践性严重不足导致的结果。

3. 教学手段简单化倾向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不高

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手段运用较为随意,主要是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较少参与教学活动,其简单化倾向突出。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法治教育开设的课程都以大班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由于接受教育的群体人数过多,广大学生参与难度可想而知,同时,教师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硬性指标,往往采取“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原始的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对有关高校法学类课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运用进行实证调查发现,71.85%的教师没有运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的教师中有86.13%的电子教案中没有视频和案例分析。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在现实中除去课堂教学外,对校园系统的多维功能重视不够,基本上只是每年一次的普法教育活动,以及学生社团中法律协会等相关社团的集体活动。虽然特定时间大学生的群体参与度较高,学校投入也是很大,但是实际效果普遍较差。其中缘由主要是以大学生接受教育为主,学生主体参与体验不够,且活动本身的形式化色彩远远大于其应达到的法治素养提高的目标。调查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听过一次法律讲座和参与一次法律实践的情况相当普遍。

二、高校法治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涵拓展

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应重视大学生法治素质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拓展法学类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激活大学校园系统的多维功能,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上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以期达致法治国家建设的智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完善与法治素质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大学生法治素质培养是一个需要依托具体法学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各高校在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各高校自身教学资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无法学专业的区别上。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教学资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法学类课程,尤其是与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知识背景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要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取向,避免过去简单法学知识讲授的做法。法治素质的培养既要重视大学生熟悉的一般性法律实践,也要关注智识型人才培养的法治思维与行为习惯在法治实践中的作用。因而,教学内容的完善既要区别于普法意义上的一般性法律知识宣讲与传授,又要区别于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要求,教学课程的内容可以结合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选择性安排,低年级开设“法律常识与法律思维”、“青年与法”、“科学与法”等必修课程,高年级开设“劳动法与合同法”、“婚姻与家庭法”、“知识产权法”、“诉讼程序法律实务”等拓展性选修课程。

2. 创新大学生易于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教育模式

高校法治教育的课程教学对实践环节的要求非常突出,因为法律知识的习得与法律意识的培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基本能够得到实现,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需要在主体积极参与体验的环境下较易获得。教学模式的创新一直是高校法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难点,尤其关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理解方面往往过于简单,现实中通过讲解案例则是对法治理念形成进行诠释的主要做法。同时,对这些案例的诠释时任课教师一般也是注重学理方面的分析,这样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误解,即对法律现象的分析与理解需要具有较为深厚的法律理论修养方能进行,而法律职业者的素养对于广大普通大学生而言只能是望洋兴叹。当然,处理法律问题确实应该将“所有的社会问题,不论它们来自民间还是官方、不论具体还是抽象、不论是春秋大义还是鸡毛蒜皮,一概可以运用法言法语转化为法律问题,运用法律概念进行分析判断[3]”。但是,对于普通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应重视培养其参与和体验的可能性。故而,创新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法治教育实践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结合教学内容增加学生互动性讨论,甚至可以是辩论,尤其在大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专业领域精心安排他们易于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是明智之举。因此,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排演、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模拟法庭环节的角色安排以及“如果我是法官”主题性辩论大赛等教学模式的尝试与经常化。

3.激活法治教育的校园系统多维功能,拓展多元化教学手段

法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应关注校园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除课堂教学外,可以开启其他校园系统部件,拓展践行高校法治教育的多元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大学生参与体验法治实践的机会。

首先,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延展功能。除了本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外,还应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拓展法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积极效应。为此,可邀请司法实践部门的相关人员来校给大学生做有关现实案件处理的专题性讲座,也可从法学院校聘请知名教授来校给学生做专业性学术报告。此外,还应组织大学生到法院旁听司法审判,到行政部门观摩行政执法流程,到监狱实地了解有关案件犯人的改造经历,把观念中的法治与实践中的法治统一起来,以培养实践逻辑中的法治素质。

其次,不断拓展校园系统的多维教育功能。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仅仅依赖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熟悉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如宣传栏、校园网、校广播电台、校报刊物、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校园文化月等,不断拓展法治教育的教学手段,使法治观念教育融合到大学生的现实学习与生活中,使其真正体会到“法治与我相随,知行统一于法律”,切身感知自身法治素质的提高和增强,并能够具体化和常态化为大学生的具体行为习惯。

最后,运用典型案件进行学习交流与研讨。典型案件的实践性学术研讨比起一般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从内容上看,它具有鲜活的现实性;从时间上看,它就发生在我们大学生熟悉的领域,因而,它具有较为科学的实践性基础。案例教学是一种模拟训练,其模拟的内容,对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学会法律推理,提升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作用[4]。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对身边发生的热点案件具有较高的识别兴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普通民众相比要强得多,进行学术性研讨完全可以达到明晰事理与感知法治力量的教育目的。因而,教师与学生以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热点案件的研讨是拓展多元化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具体学术研讨过程中,专家学者诠释实践性法治理念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提出各自理解的处理法律纠纷的办法,让多方主体研讨区分识别正义的现实形态,在典型性热点案件的研讨与争论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淑慧。法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维度[j].学术交流,2007(12):214.

[2] 彭榆琴。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新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4):60.

[3] 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4):9.

法治实践教育 篇二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第一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185-01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内涵、形式、重要性、操作方法和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那么,何为实践教学呢?有的学者说,实践教学就是富含“社会实践性”的教学。有的学者认为,把握和判定的标准,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中”,而是与课堂理论课相区别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教学环节和模式。这其实是广义的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持狭义论的学者则认为以课堂内外为区分,认为实践教学应是课堂之外开展的,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环节。前者体现功能论,后者体现场所论。有的学者则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来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社会)的关系的实践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身体力行――体悟是实践教学;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式实践教学;用理论解决问题――应用式实践教学。”①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笔者倾向于前者――功能论。在本文中,笔者想以自己所在学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为例,来谈谈自己将实践教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方法的初步探索。

二、实践教学的形式

根据场所的不同,实践教学的形式被区分为四种形式: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如上文关于实践教学内涵的狭义和广义划分,有的学者相应地将实践教学分为两种: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他们否定课堂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课堂实践教学亦可以起到“富含社会实践性”的功效。笔者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例。

(一)课前精彩八分钟

大学新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来丰富课堂,二来可以更好地锲入学生的内心,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第一堂课做好课堂示范:做一个简单的ppt,ppt讲述在3到5分钟,学生集体讨论3到5分钟,总体时间控制在8分钟,讲述内容贴近课程内容。笔者鼓励学生自主参与,集体协作。因为有具体示范,加上笔者以鼓励为主,新生们的参与热情还是很高的。比如,有一次讲到关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内容,当时娱乐节目“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马诺的拜金主义观点,闹得沸沸扬扬。有学生就作了一个关于“你是愿意坐在宝马上哭,还是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为主题的课前演讲。学生搜集了图片、配上音乐,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总体而言是拜金主义观点进行了批评,最后同学们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们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具有实效性,学生们从搜集资料到进行讲述,再进行讨论,就是一种思想的交锋,就是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体现。

(二)作业的设置

笔者在给新生上课的时候,会给学生布置三道题目:1、你从哪里来?2、你要到哪里去?3、怎么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的部分,笔者布置这个作业,然后叮嘱同学们在大学毕业的社会在来看看自己的答案。尤其是对第3个问题,笔者会强调详细和计划性。并且笔者会鼓励学生,这样的作业,与其说是交给老师看,不如说是交给自己看,老师不会给予不好的成绩,因为,需要交代的,是自己。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笔者布置的作业会是:1、一年的大学生活,你收获了什么?2、最近看的一本书是什么,所获得的启发是什么?学生的作业可以部分体现学生的想法。在这个变化快速的时代,我们思政课教师唯有更好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将课程内容的实效性发挥出来。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水平,这样才能起到引导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三)直接实践与间接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基于安全考虑和基本设施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将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相结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们以教师为领队,在所在班级推举几名学生,集体参观革命纪念馆。对于直接参与的学生,我们予以拍摄照片、做ppt以及搜集相关资料的任务,要求他们负责将自己耳闻目见的内容告知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官,同时让学生参与。鉴于希望更多的学生参与直接实践,我们建议学生不重复参与此项活动。这算得上是全校范围内的参与模式,学生参与积极性比较高,效果良好。

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反思

关于实践教学的分歧,焦点在于到底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思政课教师当然希望采取狭义的实践教学方式,但是基于实际状况下的大班教学、经费有限以及安全考虑等因素的制约,校外实践很难全面展开。而实践教学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个体获得高级心理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表现形式。从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来看,实践教学应该走向社会实践,但是在条件有限的实然状态下,思政课教师可以从广义的界定模式下,尽可能得将实践教学融入第一课堂。

有些人说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一个重复教学的过程,这个观点并不合理。面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一本院校、二本院校;本科生、专科生),老师们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是应该略有差别的,恰如孔子所言“因材施教”或许才是可行且有效之方。

法治实践教育 篇三

关键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运用要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77-0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思想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认识—实践—认识的基本途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塑造人的思想的活动,必然要遵循这个规律,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逐渐引导人们的思想健康发展,这种方式方法主要体现为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批判与自我批判的方法。本文以如何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具体分析上述方法的科学运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使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这里,思想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活动(如认识教育对象、认识环境)的方法,工作方法就是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方法。”[1]141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逐渐探索出来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其他方法不可代替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其中,“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由受教育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法,就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也是人民内部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2]120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今天,为培养出“四有新人”,仍然需要引导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投身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的科学运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的运用,有其范围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按照这三大基本方法的科学运用要求,引导青年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政治观。

1.理论教育法的运用要求

理论教育法即理论灌输法,主要包括自我灌输和他人灌输两种方式。自我教育主要是通过读书报活动进行。“他人灌输”教育主要是通过讲授讲解、理论培训及研讨、宣传教育等途径进行,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体现为理论课教学以及党校培训以及专题研究等形式。无论是自我灌输还是他人灌输,都要遵循以下要求:教育者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理论内涵,忌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并且要联系实际,引导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忌空谈道理;同时要以理服人、寓情于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忌形式主义。但是在当前的自我灌输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目标指向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引导以及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积极性不高诸多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偏重于单向的灌输而忽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理论水平欠佳、教学脱离实践的倾向明显,从而导致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然而,在实际上,自我教育与他人灌输是密不可分的,他人灌输教育要通过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受教育者在自我教育中也需要教育者积极引导。为此,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加强理论修养,立足实践条件,适时引导受教育者,启发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也要逐渐主动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发挥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自我教育和他人灌输”之间互补。

2.实践教育法的运用要求

实践教育法也叫做实践锻炼法,“就是组织人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主要体现为“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以及社会考察”等形式。在对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时应遵循: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密切联系学生日常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等要求;忌脱离理论指导的、没有针对性的盲目实践。当前,部分青年学生好逸恶劳、看不起人民群众、不珍惜劳动成果、集体主义精神差、社会责任感缺失、脱离实际的倾向明显。然而,思想组织工作者们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时,未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脱离了学生思想实际及其日常实践生活,使思想组织教育的实效性打折扣。为切实扭转这种消极局面,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时,首先要充分意识到这些消极问题,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用自己的实际表率感染学生,使学生明白这些实践活动形式的目的,从而积极地投入这些活动,并及时在实践活动中总结、交流其对实践活动的体会、感受和认识。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参加劳动教育为例,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课堂上使学生明白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然后再组织学生到农村去劳动锻炼,并在劳动的过程中及时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对劳动的体验感受认识,再对学生们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适时引导。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们与劳动群众打成一片,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升华学生的群众观,从而更好地努力学习、勤奋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树立艰苦奋斗精神。

3.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的运用要求

“所谓批评,就是指出缺点、错误,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克服的意见。所谓自我批评,就是自觉公开地对自己的过失、缺点、错误进行剖析和核查。”[2]129在运用此方法时,应遵循以下要求: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指导,预设批评目的,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防止学生的抵触情绪,启发学生反思自我的觉悟;其次要注意当代学生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采取表扬与批评结合的方式;此外,还要注意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批评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联系。前者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后者则是接受批评的内在条件。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进步,既需要学生本身的反省解剖,也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和批评。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做学生的批评工作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批评方式简单粗暴、挖苦讽刺的倾向,损坏了教育者与学生的和谐、民主、平等关系,不利于学生开展自我批评,更不能调动学生自我批评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流于形式。因此,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首先要预设科学的批评目的,同时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然后再具体分析学生的性格、思想状况,使学生乐意接受批评,从而调动起自我批评的积极性。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我们在实践工作中需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积极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防止学生对“批评”等教育方法的逆反心理,从而调动其自我批评的积极性。

4.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科学运用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三大基本方法的运用要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其中理论教育要与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要以理论为指导;在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还要经历曲折发展,这就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批评与自我批评又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以实践为基础,使学生能逐步地养成自我批评习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态。若理论脱离教育实践,则会犯教条主义错误;教育实践没有理论指导,则会成为盲目实践,走向经验主义极端;在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若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则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化、形式化。总之,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育方法时,我们要注意灵活处理好这些方法运用要求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增强其运用的实效性。

三、科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的意义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的科学运用要求办事,我们才能经受住复杂的教育环境的考验;纠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运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改进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科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有利于我们经受住复杂环境的考验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消极因素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心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3]。同时,“全球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激荡,使大量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3],对广大青年的影响和渗透不可低估。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教育者只有科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行事,才能经受住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的考验。

2.科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有利于我们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当前,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在岗位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了重大努力和奉献,但在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方法运用重视青年的个性不够、方法运用缺乏层次性、方法运用的操作性不强、方法运用的理论相对滞后”[4]。当今的青年个性突出,自我观念强。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往往偏重以一个单一的标准、一种普遍的方式来运用于所有的青年,而忽视了不同年龄青年的特点。同时,方法运用的操作性也不强。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常常是宽泛的批评学生,而忽略了悉心的指导,未深入学生的思想和内心深处。而教育者严格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的科学运用要求引导学生,则有助于纠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奠定方法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法治实践教育 篇四

1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同时也是开展好企业依法治企工作的生命线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是一部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活历史。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变,并且创造性地贯彻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贯彻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中,我们党才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多变的形势和时期的推移,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思想也日趋活跃。同时同样在我们的企业中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些党员或党员干部经受不住物资、金钱的诱惑,信仰动摇,理想淡化,革命斗志衰退,享乐思想滋长,甚至完全忘记或违背了党的宗旨,大搞和权钱交易,他们对党的威望产生的破坏力决不可低估;一些党员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对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产生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追求腐朽生活方式。

在电力集体企业依法治企工作实施过程中,更是要紧紧依靠广大职工,坚持走群众路线,以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职工群众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目标。结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第一环节“批评教育阶段”和第二环节“查摆问题阶段”工作情况,电力集体企业坚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出各类与依法治企相违背的问题。通过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刻看到企业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及时解决问题,把握好电力集体企业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在电力集体企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对依法治企工作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群众路线是开展好企业依法治企工作的生命线。

2 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推动依法治企工作是电力集体企业实行可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来,公司党委始终都把依法治企、依法治电工作列入我司总体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并要求各基层单位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依法治企工作。为了加强对依法治企工作落实到位,企业始终坚持建章立制工作与促进企业法制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也符合实践教育阶段的第三环节既“整改问题环节”的工作要求。

公司现在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这一活动很重要也很必要。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中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讲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日益健全,社会法制环境不断完善,全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监督更加公开透明,对企业依法经营、照章办事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依法治企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管理企业的基本方针。依法治企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建立防范风险的依法治理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经途径,是21世纪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目前,电力企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资产处置问题、人员身份问题、人员安置问题等都需要依照法律法规妥善解决,如果我们的有关承办部门和人员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不按法办理和处置,将会给企业和个人组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所以,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论是对于我们企业的改革发展、前途命运,还是对于我们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来说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活动。

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推动集体企业依法治企工作,将规范化工作与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第二环节和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有可能引发企业、个人违规、违纪、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倾向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监督等方面提出防范措施和相应对策。通过不断整改使得各项制度逐步依法完善,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依法治企工作同时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实现企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提高职工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是开展好“依法治企:有效保证和维护企业和谐稳定的先决条件,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依法开展业务、自觉规范行为,防范法律意识、保障生产安全的认识和观念,是公司实行可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大力开展依法治企工作也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行之有效的重要表现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终要看成效,结合电力集体企业实际情况,最重要的是要让广大职工群众感受到实惠,感受到企业的发展前景,能置身于企业发展进程中去。大力开展依法治企工作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表现,法经营也是国家和社会对于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必须遵循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借助于法律手段。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包括企业和职工的关系都要靠法律来调整来维护。只有依法治企才能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法治实践教育 篇五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673-291x(2015)20-0180-02

地方省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组成部分,然而,很多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育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实践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由于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健全的制度体系、充足的实践教育资源、恰当的教育方法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等。

一、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中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在做中学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教育模式符合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教育,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将先进的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良好道德品德,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实践教育的参与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教育实效。思想政治课教育主要以老师说、学生听为主,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尤其是现在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大班教育,一个教室动辄百八十人,学生的参与度就更低,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实践教育则非常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大大提高。

实践教育的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培养人,健全的人格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方面。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多的需要各种社会实践,只有把学生放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一些道理,并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教育绝不是关起门来就可以做好的,需要调动各方力量、运用多种资源,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整合资源,协调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制度体系的构建

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育制度体系是抓好思想政治课实践教育的首要条件。思想政治课实践教育的制度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体制。做好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是建立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育领导体制,各部门明确职责,合理分工,相互协调,统一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同时要加强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提高效率,形成合力。

2.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大纲、计划。教育大纲是指导教育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教育目的,确立教育活动必须实现的效果,规定教育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实践教育计划则是对一学期或学年教育活动的更加详细的安排和规划,有了教育计划,各项实践教育活动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开展起来。

3.教师指导实践教育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们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真正开展起来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制订出较好的实践教育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指导学生实践教育、组织实践活动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还要承担很大的安全风险,在组织者的后顾之忧未解决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吃力不讨好的现象,老师的辛苦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物质上的回报。所以,教师一般不愿意主动组织学生活动,再好的实践教育计划最后也就成了一种摆设。

(二)方法体系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两种。校内实践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开设讲座。二是专题讨论。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师生讨论以澄清模糊认识;或者在课外时间,以研讨小组的形式组织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三是影视教育。加深学生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四是第二课堂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征文等活动。五是校园文化活动。

校外社会实践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假期调研括动。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拟定一些调研题目,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调研,并写出词研报告。二是基地参观。在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三是社会活动。进行红色旅游,增强学生对党的感情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三)资源体系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往往需要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实践教育资源主要包括:(1)人才资源。实践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组织能力强、肯动脑筋又能够吃苦的指导教师,很多学校的实践教育难以开展起来与缺乏高素质的实践指导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师培训,鼓励他们进行实践教育方面的研究,推动实践教育的创新。(2)经费。和理论教育相比,实践教育的各项开支要大得多,要开展好实践教育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保障。(3)实践基地。实践教育基地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中介和平台。第四,音像资源。优秀的音像资源可以较好地提升教育效果,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开展实践教育必须不断积累各种音像资源。当然,实践教育还需要很多其他的设施。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

学生的实践成绩应该由思想政难课教育部门统一认定,学生参加非思想政治课教育部门如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组织的活动,其实践学分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根据该部门出具的参加活动的证明予以认定。此外,还可以实行毕业答辩德育资格审查制度。学生在申请毕业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质资格审查,对于审查不合格的学生取消其毕业答辩资格。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保障机制是使实践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要从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资源保障和实践教育的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着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保障机制。

(一)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领导小组。可由分管院长住组长,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的负责人,各系部分管学生工作的主要领导、思想政治课教研室主任为领导小组成员,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教务部门在制订教育计划的时候,要将实践教育纳入教育计划中,明确规定实践教育占有的时间比例。思想政治课的教育部门应该做好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大纲制定工作,应该协同其他部门做好本学期的实践教育安排,编制实践教育计划,并认真组织落实。此外,教务部门还要合理计算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落实好教师的课酬和各项补贴,使教师的利益能得到保障;对于表现优秀的实践指导教师应该进行表彰。

(二)要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保障

一是要有相对充裕的人力资源保障。并帮助做好辅工作。为补充实践教育师资不足,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工作老师的作用,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和愿意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其他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实践教育括动申来,并由学校形成规章制度,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二是要有相对充足的财力资源保障。为实践教育活动提供财力资源保障。三是要有充分的实践教育基地支持。学校要建设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加强与基地的合作与联系,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和实际教育效果。

(三)要有可靠的安全保障

实践教育对于理论教育而言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因此,加强安全保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明确划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安全责任,以消除教师的思想顾虑。二是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事故处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把实践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纳入学校危机处理应急预案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及时妥善处理,以保证学校及社会秩序稳定。

总之,省属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应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以方法体系建设为推动,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同时加强各项保障机制的建设,才能使实践教育得以整体推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把学生培养成知行统一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

[2] 文学容,陈若松。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的教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0).

[3] 程向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初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法治实践教育》,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6 13060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