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模板优秀5篇-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发布时间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五、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篇二

一、预习目标

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

(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孩子长到十八岁,为人父的杨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对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那作者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

(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

杨子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优秀教案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第 二 课 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www.差异网chayi5差异网.com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深谋远虑 料敌如神 赏罚严明

马谡: 刚愎自用 盲目轻敌 死搬教条

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顺故事情节,了解作者构思。

2、分析人物形象,品评人物,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重点难点:文章重点在于分析故事情节和品评人物,难点在于如何在情节中抓人物及如何正确的看待人物形象。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幻灯〕《三国演义》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些英雄中有一位多智的耀眼,谁?诸葛亮!话说诸葛亮一生历经百余战,可谓用兵如神,在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中鲜有败绩,然而他也不是没败过,其中最典型的也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一战是——街亭一役失了街亭。〔幻灯〕

二、简介街亭战略地位

街亭的失守使得诸葛亮此次一出祁山以失败而告终。街亭失守则战败,街亭何以如此重要呢?〔提问〕它是汉中的咽喉。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街亭战略简图并分析〕诸葛亮由汉中奔斜谷打算攻取郿城从而直逼长安;而司马懿则由长安攻取街亭,打算攻打阳平关从而绕道蜀军背后断其粮草,蜀军自然不战自乱。所以诸葛亮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可以说街亭关系到北伐的成败。

三、理清情节

这么重要的街亭却失守了,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它是怎么失的。课前已经布置大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也模仿《三国演义》章回体回目的样式给我们总结概括一下课文的四大部分,每一小组完成一部分。看看大家完成的怎么样了〔提问:一学生主答,请一二学生补充修改〕:

第一部分:拒司马孔明遣将,守街亭马谡请缨(学生:“请命”,哪个更好?我们讲对联时强调除了要对仗还要讲究平仄,要“仄起平落”,所以用“请缨”更好。)

第二部分:失街亭马谡逃跑,中埋伏诸将突围(学生:丢列柳三将中伏)

哪三将呢?王平、魏延、高翔,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我们看他们是怎么你来我往的〔提问〕:先是马谡被围王平来救,被打回;再是魏延来援,夺回街亭,但中了埋伏;最后是王魏二人共投列柳城,与高翔三人一起又来夺街亭,最后被郭淮偷袭丟了列柳城。一来一往共三次,可谓“街亭三夺”〔板书〕。

这是一处场面描写,在这个场面描写中涉及到千军万马,可谓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可却只用了短短的两节文字,可见作者用笔之精妙,清代毛宗岗品评说有“斗转星移、云翻雨覆之妙”。这种手法颇有我国史传文学的特色,这也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共同特点。

第三部分:观图本诸葛换将,闻败讯孔明退军

第四部分:赏赵云诸葛称敬,斩马谡孔明挥泪(学生:赏赵云丞相致敬)

四、分析人物形象

唉,街亭无可挽回的失守了,那么谁要对失街亭负主要责任呢?〔幻灯〕〔讨论并提问〕学生分为两派:孔明用人不当或是马谡傲慢轻狂。

那谁更有理呢?其实这里都涉及到马谡,那么我们首先要看马谡是个怎样的人。 马谡

请刚刚说马谡傲慢轻狂的学生:你说马谡傲慢不能空口说白话啊,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呢?

1、战前的骄傲情绪(可留后讲或简单带过)

2、三笑:马谡在街亭时有一个表情:笑。

(1)笑诸葛:

马谡先笑谁?笑丞相,笑他多心〔幻灯〕,孔明多的什么心啊?〔提问〕诸葛亮得知孟达被杀司马懿兼程而来后认为魏军必取街亭;马谡则认为街亭为山僻之所,一定不来。然而顷刻之后事实便证明他的目光之短浅,而孔明料事如神。

(2)笑王平

接着他大笑王平,不听王平的建议,王平的建议是什么?屯兵当道。王平的主张实际上是谁的主意?孔明的。为什么这么说?〔提问〕诸葛亮即吩咐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嘱咐他们要谨慎小心。然而马谡置若罔闻,他用以反驳王平的依据是什么?兵法!兵法云、孙子云,但事实证明他的兵法有没有起到作用?没有,“置之死地而后死了”,活脱脱一个赵括!所以说啊同学们,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不得,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他笑王平无能。〔幻灯〕

(3)笑司马:

他还笑了谁?笑司马。他笑司马懿胆怯,〔幻灯〕他根本没有将司马懿放在心上。而孔明是怎么嘱咐他的?〔提问〕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岂可小觑!不能知己知彼。

马谡三笑,一笑孔明,二笑王平,三笑司马,共三笑。而诸葛亮在他出发前叮嘱了他几次?分别是什么?〔提问〕〔幻灯〕一嘱地形,守之极难;二嘱对手,并非等闲;三嘱战略,扎营要道。而马谡三笑将这三嘱一一地给推翻了。他不听将令所以战败!!

总结:所以马谡是个怎样的。人?〔提问并幻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纸上谈兵、麻痹轻敌。 诸葛亮

哦,既然如此,那么错在马谡咯?请先前认为诸葛错的学生:你怎么看?

你还是认为孔明用人不当!但在这之前马谡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他献“攻心计”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又献“反间计”离间魏国君臣除去劲敌,为北伐奠定了良好的形势。你认为他用人不当,那么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呢?〔提问〕

1、错误依据:

(1)马谡战前的骄傲情绪和错误判断,诸葛未能注意。

(2)战前的布置

诸葛亮对马谡是不是完全放心呢?不是,表现在哪里?〔提问〕战前的一系列安排:派高翔驻守列柳城,命魏延把守阳平关关口要道,命赵云邓芝箕谷出疑兵。这说明他对马谡并不完全放心,但他仍用,所谓用人不疑啊,同志们!

(3)他也未能明白一个优秀的运筹帷幄的参军不一定是一个杰出的领兵打仗的能手。

所以尽管他进行了细致的安排还是出差错了,真是百密而一疏啊。

如果他这一疏遇到的是个等闲之辈也就罢了,可偏偏他遇上的是谁啊?司马懿--一个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老头,也是位多智之士,他抓住这一疏将其他百密都给化解了。

总评: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其实这是一个千古以来都在争论的话题,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能有个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我认为:正如毛主席所说领导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诸葛亮在这场战争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此观点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参考。

2、战后措施

当诸葛亮发现他这一疏时是在什么时候?〔提问〕看到王平送过来的图本时,他拍案大惊;当得知街亭失守后他跌足长叹。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领导者,他立刻作出了补救措施,都有哪些安排?〔提问〕派关张二人援救阳平关守住门户;派张翼修理剑阁准备归路;令大军撤退马姜断后;撤退三军军民,派谁去的?心腹人,说明很重视,他为什么这么做,这不是累赘吗?〔提问〕爱民如子,一个真正仁爱的集团,也是罗贯中“尊刘”思想的体现;后派心腹人搬取姜维老母。

那你们知道他自己干什么去了吗?到西城搬粮耍空城计去了。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他能够从容不迫的回到汉中。

3、三哭

他回到汉中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赏赵云、斩马谡。为何赏赵云?败军中立功。为何斩马谡?失守街亭。可见他什么品质?赏罚分明。

他斩马谡时也有一个面部动作--哭。他哭了几次,三次,马谡笑过了他哭,真是“花花世界原来像梦一样,有人哭有人笑”啊!

(1)一哭:

他为什么哭呢?〔提问〕马谡的话让他想起了往日情同父子的深厚情义,在个人感情上同情不舍。用“挥泪”而不用“抹泪”可见痛苦深、决心大〔幻灯〕:这种痛苦是用人不当、北伐失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深深的自责。

(2)二哭:

此次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提问〕当蒋琬劝阻他时,他动了不杀之念,但马谡又立了军令状,所谓军中无戏言,言必行行必果,为治军严明不得不杀,是情与法的矛盾〔幻灯〕。

(3)三哭:

当武士献头于阶下时,他大哭不已,悲痛之情无法控制了,为什么?〔提问〕他觉得自己有负先帝之托,愧对先帝〔幻灯〕。

总结:孔明是什么样的人呢?〔提问并幻灯〕机智多谋、小心谨慎、赏罚分明、勇于自责、有情有义。不愧千古奇相第一人的称号。

五、总评

那我们不是说他此次失败中要负起一定的责任吗,怎么还是英雄呢?你怎么理解?〔提问〕

(1)失败不影响他的出色表现:街亭布防可见其精心谨慎,初见图本可见其料事如神,回军汉中可见其从容不迫,斩将赏将可见其赏罚分明。众将就如众星捧月一般衬托的他更加高大。

(2)而且我还说他的败败得好,为什么?〔提问〕

鲁迅曾经说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失败使他由妖升华为人了,失败的悲怆感将诸葛亮从神坛上请了下来,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有感情也会悲伤的人,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们平常看到的是一个神,但我们说那个神远不如这个人来得真切可感。

六、总结

所以说并不像开篇词里所说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至少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而这些面孔也不是毫无现实意义的,至少它能给我们一些思考与启迪,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七、布置作业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 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4、讨论:课文与史料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描绘(挥泪斩马谡)等。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导入:小说不同与史事,艺术的虚构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人物的性格更鲜明,一些故事情节才深入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使三国往事家喻户晓。

2、分组讨论:小说中虚构的 “妙处”?

3、虚构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

明确:诸葛亮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协助马谡,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为援军。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势、小心谨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战略上对于蜀军的重要性,反衬出下文马谡的狂妄、轻率。

4、虚构二、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

提问:史料可证,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邰,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

明确: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绝非等闲之辈。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的谨慎、知己知彼,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多次设伏的善于用兵,反衬出马谡的狂妄轻敌、纸上谈兵。

多谋善断的司马懿确诚心地赞叹诸葛亮 (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还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5、虚构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

提问:赏析马谡的语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确: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

三笑(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

小结: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骄傲蛮横,对马谡语言的直接描写,充分展示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6、虚构四、人物细致的神态——诸葛亮“三哭”

明确: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

第一次,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悲伤程度又深一层,可见诸葛亮内心的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真实情态。

小结: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有情有义等多方面的性格。

7、总结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a.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间接描写)

b.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直接描写)

四、探讨:街亭之失,谁之过?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五、布置作业

小作文:结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什么会任用马谡为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高中教资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8369
网站地图